朱强 博士

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副主任,讲席教授,深圳市“鹏城学者”特聘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南山区“领航人才”。

曾获得第十五届国际合金及复合材料半固态加工技术大会杰出贡献奖,关键科学论文奖,北美国际半固态挤压铸造大奖,康明斯技术创新奖,中国金属学会优秀论文奖等。

朱教授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稀有金属》杂志编委,国际半固态加工技术委员会执委,科技部《高品质特殊钢和高温合金》总体专家组专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有色金属协会专家。曾任英国康明斯涡轮增压技术公司首席材料工程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研究员、冶金室主任,北京科技大学讲师、高温合金实验室主任等。

先后参与或主持了中法合作项目、德国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英国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英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康明斯全球涡轮增压器关键部件压叶轮和涡轮的寿命改进项目。受邀多次在国际著名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在国际知名杂志及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160余篇,编辑出版学术专著一本,国际发明专利1项及中国发明专利34项。

陈放怡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致仁书院副院长。曾任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研究助理,KLA-Tencor 公司高级系统设计工程师,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研究助理。是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第十届广东省青联委员。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高层次人才,2003年获得波士顿大学科学日工程院最佳板报奖 。

曾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资助下,成功研发智能声学传感器网络仿生学机械耳蜗模型。该模型可有效实现声传感,并借助耳蜗功能以其流体力学结构对声音信号频谱分析。分析过程可避免复杂电子频谱系统,且利用声音信号能量,节省系统能耗。该成果发表在美国声学学会会刊(JASA),收录在Issue of “Virtu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Physics Research”,可应用于军事战场远程声学监控系统及单兵头盔环境监视预警系统与民用机械装置无损检测和监控。

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下,成功研发首台测试内耳Corti器内结构差分运动低相干干涉仪系统。该技术是继Heterodyne Interferometer引入耳蜗动力学研究后领域内最重大技术进步。成果发表在听觉研究(Hearing Research)和生物医学光学杂志(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收录在Issue of “Virtu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Physics Research”。

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下,应用自主研发低相干干涉仪系统首次证明在体Corti器内部结构差分运动和外毛细胞主动运动。研究突破性将耳蜗微观结构在体状态下实施整体探测,对耳蜗生理工作原理及哺乳动物灵敏听觉与频率极高分辨率分析提供坚实实验基础。该重大发现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Nat.Neuroscience);作为PI成功申请美国聋病研究基金会(DRF)研究基金,进行耳蜗内部声波传导途径研究并阐明耳蜗动力学原理,对临床解释和耳声发射无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下,运用先进频域低相干成像系统对耳蜗血流进行研究,该成像系统可同样应用于大脑,心脏以及其他器官无损或微创检测血流情况,成果发表在IEEE J Sel Top Quantum Electron。该系统有望成为临床检测设备。

与霍华德-休斯研究院Nicolson实验室合作,成功研发基因调控斑马鱼前庭功能数字显微镜系统及图像处理软件,成果发表在BMC-Neuroscience。 该成果与实验室其它在研测试设备共同构成斑马鱼基因调控动物模型听觉/平衡行为学综合测试系统。 

曲新勇 博士

中澳瑞鑫百奥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病毒学博士后、生物学博士后。

澳籍华人,曾在新西兰奥塔戈大学医学院、加拿大纽布朗什维克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布里斯皇家儿童医院、澳洲合作研究中心等着名高校和研究机构长期从事传染病、病毒疫苗和免疫学、多肽和蛋白质化学、天然防御素和抗菌肽等方面的研究.曾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登革疫苗研究机构中作为项目的申请人和主要执行人.

曲新勇博士在抗菌肽、防御素对抗病毒、抗肿瘤新药的研究和产业化,以及病毒样颗粒疫苗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的研究成果之一:病毒特异性杀虫剂研究成果获美国专利。此外他的的研究领域还包括人类和植物防御素、两栖类和昆虫抗菌肽。

徐希平 教授

(第七届大数据产业峰会演讲嘉宾)

深圳奥萨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药学进展》编委。徐希平教授长期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研究。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安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分别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实验室,并建立了一批相关领域多学科合作的科研队伍。

曾先后任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群体遗传研究室主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群体遗传中心主任。徐希平教授多年来累计获得美国NIH基金资助达数千万美元。美国《科学》杂志2001年公布NIH基金(RO1)资助者排名,徐希平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当年获得基金8项,全美排名第一(三人并列),基金额(当年420万美元)居全美第四名、哈佛大学第一名。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国际一流医学杂志发表SCI文献360多篇,H指数52,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荣获爱思唯尔旗下权威数据库发布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医学领域第一名。

主要从事临床流行病学方向研究,组织建设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临床流行病科研方法与实践多学科合作平台,与全国各地知名医科大学专家的骨干博士、硕士等共计80余人次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自2014年至今以南方医院为第一单位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学术性论文 19 篇,累积影响因子 83 分。

陈道毅 博士

现任清华大学海洋技术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海洋学部主任。英国利物浦大学讲座教授,浅水动力学主要创始人之一,深圳近海动力环境演变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深圳深海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试验平台(筹)”主任,深圳市青年创新人才遴选委员,挪威船级社大中华区海洋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

曾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和利物浦大学任教职曾获洛克菲勒基金会授予的中国-康奈尔奖励基金,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合作),曾被评为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深圳市A类孔雀人才。

研究领域

海洋环境和可燃冰:得到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和英国工程与物理基金会多个项目的资助。回国后继续在石油污染物的吸附解析特性方面开展工作。鉴于可燃冰的重大应用前景,回国后开始建立可燃冰研究团队和实验室。目前已经在实验室生成了可燃冰,建成微纳尺度的X-射线观测系统。正在进行可燃冰的机理和开采工艺的研究。

海洋仪器和装备:获得了英国工程与物理基金会的重大项目资助,与英国国家实验室合作以开发超高速度LDV/PIV仪检测纳米颗粒及海洋观测仪器。回国后得到863重大项目课题和孔雀计划课题资助,研制成功深海原位微颗粒速度和通量观测仪器,近期将安放在深海,连入国家海底科学实验网。正在建设国家级《深圳深海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试验平台项目》,在深圳大鹏筹建海上试验场。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项目,开发深海海洋装备。

海洋动力学:首次在实验室成功的重演了卫星观测到的洋流大尺度紊动水流结构并找出了流态演变的控制参数。实验成果在权威的国际流体力学年鉴中被评价为非常漂亮的成果。这一创造性工作对浅水动力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该研究领域已发展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三次国际浅水动力学会议的科学顾问,被公认为该新兴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回国后继续开展海岛和海山尾流的研究,参加由中国海洋大学主持的国家973项目关于岛屿周围涡动力学的课题。

海洋卫星遥感和信息:在卫星遥感的中红外波段信号成功地检测植物水,所提出的新植物指数NDWI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单篇文章SCI引用超200次。回国后正在开展海洋遥感方面的工作,包括卫星高度计,SAR等方面。

信息科学方面,与美国大气与海洋管理局合作开发了现代化的环境和水文信息系统用于河流和近海环境污染预测和防洪,并且作为欧洲环境和水文开放式系统的一部分继续开发。回国后主持环保部公益科研项目关于污水排海优化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开发。

史方 博士

(第五届大数据产业峰会演讲嘉宾)

同观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CTO,毕业于萨斯喀彻温大学,获计算机管理硕士学位以及物理学博士学位,是国际视频标准制定组织活跃的参与者。2013年创办同观科技前,他曾任职于美国飞利浦半导体、美国高通等公司,在视频编码、图像处理、视频网络等方面享有43项美国专利。

史方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在美国高通公司时,他曾作为算法组的主席代表高通推荐创立了国际视频手机的标准,从中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因为在美国做大公司,它一定要有高通的规模,10 亿美金以下的事情是不愿意做的,但是很多想法是可以做。” 于是,在 2007 年,他在美国第一次创业,成立了 dvmicro,并在 2009 年底将公司出售给美国 intersil。

李军旗 博士

现任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机械工程博士,长期从事精密加工、精密制造、精密工具和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开发和业务拓展。

2018年10月26日,工业富联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选举公司董事李军旗先生为公司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增补李军旗先生为第一届董事会战略决策委员会委员。

谭宏东

(第六届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演讲嘉宾)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国际资质总监和海外业务总监。

王艺 教授

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王艺博士是中国计算机协会多媒体专委会委员,CCBR’16、CCBR’17技术程序委员会成员,WIFS’18隐私保护与增强分会场主席;长期担任多个顶级学术期刊及会议的审稿人,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CPR, IJCB, BTAS等。

多年来从事计算机模式识别相关领域研究,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与承担项目课题为对抗环境下的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项目,一项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优配研究金(GRF)项目;已发表中科院 SCI二区以上期刊论文10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人工智能)A类国际学术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长文 3 篇(均为第一作者);截至 2019 年 2 月,合计SCI 他引次数965,Google Scholar他引次数1583,h-index:10。

王鹏飞 博士

(第 六 、 七 届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演讲嘉宾)

现任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光子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终身职位)。曾任职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和SPI Lasers联合成立的“先进激光实验室”、意大利国家科研院微电子和微系统研究所。曾获得爱尔兰政府EMPOWER国家博士后奖学金、“2008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欧盟玛丽居里夫人学者奖学金、爱尔兰皇家科学院学者奖学金。

海外工作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PI),承担和主持科研项目合同总金额89万欧元。

研究兴趣主要包括光纤激光器件、光纤传感器、微纳光纤光子器件、计算光子学(数值模拟和优化建模)、集成光学器件的开发与应用。目前致力研究的方向有中红外波段激光器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和中红外波段集成光学器件,尤其是中红外波段激光器件在军民技术领域中的开发和应用。主持在研中组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社部、黑龙江省重点项目共5项。目前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和合作撰写了超过190篇论文,他引1700余次,H-index为25。